期刊简介
1974年创刊,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中华医学会、浙江省医学科学院主办。本刊是公开发行的国家级医学学术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国家首批允许刊登处方药广告的重点专业媒体。杂志栏目设有决策参考、专家论坛、论著、短篇论著、临床经验、病例报道、实验研究、综述、讲座及国际会议动态等。
点击详情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浙江省医学科学院
出版部门: 《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编辑部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号: ISSN 1673-4149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号: CN 33-1340/R
邮发代号: 32-29
出版周期 双月刊
创刊时间 1974
出版地区 浙江
出版地区 浙江
订购价格 160.00
杂志荣誉 1996年获卫生部颁发的《国外医学》系列期刊编辑质量一等奖
电子信箱: mlunwen@163.com或mlunwen@126.com
往期目录
-
2001
-
2002
-
2003
-
2004
-
2005
-
2006
-
2007
-
2008
-
2009
-
2010
-
2011
-
2012
-
2013
-
2014
-
2015
-
2016
-
2017
-
2018
-
2019

- 杂志名称: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浙江省医学科学院
- 国际刊号:1673-4149
- 国内刊号:33-1340/R
- 出版周期:双月刊
-
结核分枝杆菌不同蛋白抗原诊断结核病的价值研究
目的探讨结核分枝杆菌不同蛋白抗原用于结核病诊断的价值.方法采用结核分枝杆菌膜抗原(MEM)、脂阿拉伯半乳糖多糖脂复合物(mAGP)、胞壁抗原(Cellwall)、结核菌多肽38000(TB4)为点样抗原,脂阿拉伯甘露糖(LAM)为参照抗原,斑点免疫金渗滤试验(DIGFA)检测抗结核抗体-IgG.结果372例肺结核(TB)患者血清用5种抗原检测的敏感性分别为60.8%、58.1%、79.6%、76.......
作者:曾肖破;丁建祖;严晓岚;楼涤;沈丽英;樊晋江;何海波;李金松;范建良 刊期: 2007- 02
-
中国的人鼠共患病及其防控
我国已证实的人鼠共患病达20种,此文按病原划分列出病名及与其相关的啮齿动物、传播途径和地理分布.鼠疫、肾综合征出血热和钩端螺旋体病是我国3种主要的人鼠共患病.2002~2006年的监测数据表明,这3种病逐年发病人数大体上呈现下降趋势.人鼠共患病的预防措施包括监测、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免疫接种,各病有其特点.......
作者:汪诚信 刊期: 2007- 02
-
本刊相关的一些常用词汇可直接用缩写
......
作者: 刊期: 2007- 02
-
应用超声多普勒动态监测慢性肝炎门脉压的可能性
临床上,门静脉高压决定了肝脏慢性弥漫性病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发生食道胃底静脉曲张出血的预后.门脉高压的发生因素主要是肝炎患者血流阻力和血容量的增加.......
作者:卢德荣 刊期: 2007- 02
-
WHO确证的H5N1禽流感感染病例流行病学分析
2003年11月25日~2006年11月24日三年间,各国报告到WHO的H5N1禽流感病毒人类感染确诊病例,经流行病学分析发现:三年中,10个国家共向WHO报告实验证实的H5N1禽流感病例256例,其中:中国21例,越南91例,泰国25例,柬埔寨6例,印度尼西亚74例,土耳其15例,伊拉克3例,阿塞拜疆8例,埃及12例,吉布提1例.......
作者:严有望;李少安 刊期: 2007- 02
动态资讯
- 1 肝细胞移植
- 2 幽门螺杆菌毒力因子的研究进展
- 3 062 细菌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检测及其在脑组织中的定位研究
- 4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Th1/Th2型细胞因子水平研究
- 5 单用长效干扰素α-2a、拉米夫定及两药联合应用治疗HBeAg阴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 6 Fibroscan临床应用进展
- 7 肺炎链球菌和血脑屏障相互反应致细菌性脑膜炎的发生机制
- 8 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预防和治疗
- 9 HIV与T细胞凋亡
- 10 钩端螺旋体外膜蛋白研究进展
- 11 呼肠病毒相关受体及其介导的信号转导途径
- 12 脊髓灰质炎野毒株的感染与预防
- 13 恩替卡韦及其抗HBV治疗效果
- 14 甲型H1N1流感56例临床分析
- 15 阿德福韦酯联合干扰素α-1b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疗效研究
- 16 乙型肝炎病毒致原发性肝细胞癌的作用机制
- 17 三肽基肽酶Ⅱ在依赖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I类分子内源性抗原提呈中的作用
- 18 儿科病区不发酵革兰阴性杆菌的分布与耐药分析
- 19 舟山群岛各县区新布尼亚病毒基因同源性分析
- 20 婴幼儿轮状病毒腹泻的防治策略